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
2025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真题/笔记/讲义等
考研二战进

2024年考研政治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内容如下:

三、材料分析题:第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既要学会调查,也要擅长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这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

调查研究要善于抓问题、求答案。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好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的调查,也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调查研究要敢于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直奔问题去”,调查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维护社会稳定、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短板等重点难点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都是调查研究的题目;工作中易忽视的细节、易梗阻的程序,都可以成为调查研究的问题切入点。习总书记每到基层考察调研,总会从贴近民生的细节入手,从最细微的事项问起: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坏房留起一瓢水尝尝水质,向技术人员询问机械的工作原理、购买价格、插秧效率,向出租车司机征询对年节打车难的解决办法,等等,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模清楚”,早年在福建省工作时,针对福建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习总书记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个难题深入调研,推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只调查不研究,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只研究不调查,决策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把调查和研究很好统筹起来,调查研究才能成为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成为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的关键在实效,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查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查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实践告诉我们,深入一线,“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这样调查研究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8日、8月28日、9月5日)

(1)如何理解“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5分)

(2)为什么“解决一个问题”能推动“解决一类问题”?(5分)

3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领导人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江南乡村的蝶变、塞罕坝沙地变林海、苍山洱海恢复本色、九曲黄河重现清流......世界见证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切身感受,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引领下,我国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和48.1%.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与之相关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4%和53.1%,绿色发展跑出“加速度”,为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 源合作伙伴关系、启动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再到与数十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治理,开展绿色双多边合作,携手各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中国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中国被视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领跑者和绿色发展的表率。许多世界知名专家纷纷表示,中国企业有望成为世界能源产业的领军力量,进而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7月20日、8月3日、8月11日)

(1)如何理解“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6分)

(2)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4分)

3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19年1月,陈独秀在回应当时社会上对《新青年》的攻击时写道: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阔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2《复兴文库》第1编第7卷第3册

材料2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中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这就是说,我们不但 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 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3  2023年6月2日,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乘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自《求是》2023年第17期

(1)结合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分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及其意义。(6分)

(2)为什么说“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4分)

3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23年5月1日,习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5月10日)

材料2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史料记载,林县山多水少,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居民悬釜待炊,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人言疲极,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1960年,“引漳入林”工程启动,林县人民 历经十年,修建出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中创造了奇迹。被称为红旗渠咽候工程的青年洞,由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年5个月的奋战,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红旗渠最艰难的部分延伸了616米。青年突击队员以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忘我投入,把红旗渠精神书写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2022年11月, 习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指出,“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3日)

材料3 随着时代的变化,“吃苦”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小康,“苦”已经不是缺衣少食的物质之苦,更多体现在为解决“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克难,在抢险救灾前线的冲锋陷阵,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摸爬滚打,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无畏无惧……习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建功重大工程,青年建设者不畏艰险、矢志创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高高飘扬;面对重大疫情,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拼搏在医疗教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奋战脱贫攻坚,千千万万青年扶贫干部深入农村,在岗位上呕心沥血,与乡亲们同甘共苦……新时代中国青年用实际行动,彰显出肯吃苦、战胜苦的锐气与担当!青春因磨砺而精彩。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在最能吃苦的年纪不忘“自找苦吃”,新时代青年定能在“自找苦吃”的过程中收获成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7月6日、7月14日)

(1)从实现理想的角度,说明“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6分)

(2)从创造有意义人生的角度,分析新时代青年如何在“自找苦吃”中“收获成功”。(4分)

38. 结合材料回容问题:

推动其建“一带一路,既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有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而美”项目,成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拉近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与心的距离,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

天刚蒙蒙亮,安哥拉库内内省东本杜拉镇村民佩德罗就赶着自家的15头牛和40只羊,向离家200米外的饮水点走去。库内内省位于安哥拉南部,全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民众曾饱受干旱之苦。2022年4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库内内省抗旱项目一期工程竣工,解决了项目沿线25万人、40万头牛羊的饮水问题。“有了水,我们的生活更好了,明年我准备再多养20头牛!”说起来来的生活,佩德罗心中充满场望。安哥拉时任副总统博尔尼托在考察项目时谈到,“抗早项目建成以来,民众的生活幸福多了.”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社拉。沙希德在参观该项目时表示,希望把这一合作模式向世界其他缺水国家和地区推广。

佩列沙茨大桥,“我们心中最美的大桥!”
佩列沙茨大桥于2022年7月26日正式通车,是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大桥横跨小斯通湾,把隔海相望的克罗地亚领土连接起来。此前,克罗地亚南北往来车辆需要绕行邻国波黑,经过两次边境检查才能抵达。大桥建成通车极大便利了当地民众出行,也为旅游、物流等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居民工作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小斯通湾南岸佩列沙茨半岛的伍斯特里亚酒店前台经理福尔吉娜忙得不亦乐乎。她说,此前因为交通不便,酒店月均入住率不足50%,“大桥建成通车后,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旺季几平天天客满。” 克罗地亚总理表示,“大桥通车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克方愿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支持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国北斗,守护萨雷兹湖一方安澜!

位于塔吉克斯坦东部的萨雷兹湖,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堰塞湖。因力所在地区地震频繁,一旦发生地震,萨雷兹湖大坝有崩溃决堤的风险,可能殃及塔吉克斯坦及周边国家几百万人口并破坏中亚地区生态环境。2021年10月8日,从美丽的萨雷兹湖传出了中国北斗的监测信号,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联合建成的萨雷兹湖大坝北斗变形监测系统投入运行,运用北斗高精度服务对大坝开展变形实时监测,为保障大坝安全和下游地区人民生活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2022年4月,升级建设工作启动,通过升级,不仅保障该系统长期无人值守的稳定运行,同时为开展基于北斗遥感技术的萨雷兹湖生态环境监测提供数据支撑。这项成果是中塔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样板,是北斗系统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成功案例。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北斗智慧.

“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一批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托举起发展繁荣的梦想;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搭建起沟通心灵的桥梁;一座座合作丰碑悄然树立,凝聚起同心同行的力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认同。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纳维德•哈尼夫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10年来,各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都值得与其他国家分享,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摘编自 《人民日报》(2023年7月24日、10月13日、10月30日)

(1)共建“一带一路”,为什么既能实现路和桥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能架起世界各国人民“心联通”的桥梁?(6分)

(2) “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何启示?(4分)

查看全文
更多考研资讯、考研经验、考研资料等欢迎关注微信公众“今年我考研(jinniankaoyan)”

考研热点

热门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