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代码:029 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联系人:贾老师(17839261901)
专业代码名称 | 研 究 方 向 | 初 试 科 目 | 复试科目 |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 | 01 (全日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02 (全日制)纳米润滑材料 03 (全日制)纳米能源材料 04 (全日制)催化材料 05 (全日制)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2 数学二 ④835 材料科学基础 |
①英语 ②专业知识考试 ③专业面试 |
0854 电子信息 (专业型) | 接收有化学、材料等相关背景的工程类考生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或数学一 |
①英语 ②专业面试 |
调剂流程如下:
1. 登录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网站(http://ercn.henu.edu.cn/),登录研究生预调剂系统输入调剂信息,并与贾老师联系(17839261901)。
2. 申请调剂我校的考生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http://yz.chsi.cn)上的“调剂系统”按要求填写个人调剂信息。(特别提醒:只在中心登记而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调剂系统进行登记的考生,调剂无效)。
3.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http://yz.chsi.cn)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调剂系统开放时间5月25日12点。
联系人:贾老师(QQ 1210585787)
E-mail: hwk1109@163.com
联系电话:17839261901,0371-25152697
单位简介及政策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节能减阻添加剂教育部工程中心、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纳米杂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及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中心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其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专业研究人员36人,其中中原学者1人、省特聘教授2人、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8人、外籍青年拔尖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22人。中心下设纳米材料制备化学、纳米润滑材料、能源与环境催化以及有机功能材料等四个研究室和一个中试研究基地,拥有价值8000余万元的分析仪器和中试设备,5000平方米的专用实验室和占地50亩的中试基地,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实验室研究成果工程化,工程化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平台。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纳米杂化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及其在低品位油气资源开采、节能储能、先进润滑抗磨和新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各环节紧密联系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加快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相关行业核心竞争力。多年来在纳米杂化材料研发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 “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逐渐形成了“原位表面修饰制备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特色技术,具有从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工业生产系统创新的能力。
自1998年研究生招生以来,已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研究生40多人,先后有多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侯镜如奖学金、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河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
2020年中心面向全国预调剂“材料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为鼓励更多优秀考生调剂到中心,我们对2020年考生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1. 录取为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调剂考生和一志愿考生待遇相同。
2. 录取为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考生,第一年学费通过省、校、中心等渠道解决。
表1.2019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发放标准(已执行)
层次 | 等级 | 获奖比例 | 获奖标准(元/人/年) | 经费来源(元) |
硕士生 | 一等 | 40% | 12000 | 省筹8000、校筹4000 |
硕士生 | 二等 | 30% | 8000 | 校筹8000 |
硕士生 | 三等 | 30% | 8000 | 校筹4000、中心筹4000 |
说明:考生报考第一志愿专业应为“化学一级学科、材料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相关学科专业,考生须是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且原报考单位须满足如下任一条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985高校”、 “211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省部共建高校”。